常家村香菇“金疙瘩”绽放“振兴花”
“今年这头茬香菇,个头大、肉质厚,出菇率高,价格也比去年同期高了不少,看这长势,一个大棚预计能挣个7、8万……”在双盛街道常家村食用菌种植园区,大棚内的菇农一边采摘刚刚生产出来的香菇,一边算起增收账。
走进双盛街道常家村食用菌种植园区,21栋标准化大棚整齐矗立。掀开棚帘,暖湿的空气中,菌棒上朵朵香菇如撑开的“小伞”簇拥而生,菌盖厚实圆润,色泽深褐油亮,宛如大地捧出的生态瑰宝。当前正值秋冬季出菇高峰期,棚内一派繁忙景象——菇农们手推采摘架,穿梭于“菌海”之间,熟练地将无农药、无添加、无污染的“绿色伞”拧下,一筐筐鲜菇散发出浓郁的菌香。
香菇种植户李长君说:“我们常家村的食用菌种植从2002年至今已有20余个年头,从最开始的自发摸索,到现在村儿里请专家教技术,从菌种筛选、棚室消毒到菌棒培育,到标准化规范种植,小小的香菇已然成为村里的特色支柱产业。”一句话道出了常家村香菇产业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成就。
21栋大棚,63万根菌棒,在沈阳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特派团全程护航下,有效降低了菌棒污染率,让年产香菇稳定在170万至180万斤,技术赋能让村民底气更足。村里定期开展种植培训,从菌棒管理到采摘分拣,村民们熟练掌握各个环节技巧,为产业发展筑牢人才根基。如今,园区已带动100余劳动力就业,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梦想。
在销售渠道上,常家村积极参加农产品展销会、美食节,让香菇走进足彩胜负14场商超市场。盘锦客运公交集团双台子公交公司与双盛街道也签署《助农战略合作协议书》,以常家村香菇为核心合作产品,通过“公交+助农”创新模式,构建从田间大棚到城市市场的直通桥梁。多渠道发力下,常家村香菇年销售额已达600万元,为村集体年增收16余万元。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,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”“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,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,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”。双盛街道常家村从科技赋能的种植大棚,到多渠道引领的销售网络,再到绿色餐桌的健康优选,用香菇产业蓬勃发展的实际行动践行全会精神,一把把小小的香菇“绿色伞”绽放出了产业“致富花”。
“我们将以香菇绿色产业为支点,通过科技赋能、机制创新协同发力,不断激发乡村活力,持续拓展产业增值空间,推动香菇产业链持续延伸,让香菇不仅成为餐桌上的美味,更化作带动农民增收、促进乡村繁荣的‘金钥匙’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”党总支副书记牛大兴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