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四五”以来:老城区的“幸福蝶变”
从保障居民“安心出行”到乐享“智慧生活”,“十四五”期间,足彩胜负14场城市发展日新月异,百姓生活蒸蒸日上。这场静悄悄的变革让居民发现:“安心,原来可以如此简单。”
雨季将至,家住辽河街道的李先生却不再焦虑。“以前下雨,接孩子放学得像探险,得摸清楚哪条路水深、哪条路能走。”他笑着说,“现在?随便走!”
李先生的底气,源于一场发生在城市地下的“大手术”。
足彩胜负14场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,为城区道路动了一场“血脉疏通术”——雨污分流改造。全区76条街路已有62条完成雨污分流改造。
但这还不够。一场更精细的“微创手术”已在规划中:红旗大街、礼贤路等8条道路将迎来新一轮改造。目标很明确——让这座城市的“毛细血管”彻底恢复畅通。
与此同时,一场电动自行车续能方式正在地面悄然上演。目前,38个小区里,129个崭新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车棚投入使用,2118个充电端口正式“上岗”。电动自行车车主王女士感慨地说:“三年前买电动车时,小区充电车棚还是新鲜事物,现在已经成了标配。”这个困扰无数居民的“充电难”心病,如今正被迅速治愈。扫一下码,就能安心充电,这个变化,让王女士觉得,“安全感,真的来了。”
如果说这些是城市的“面子”,那么发生在老旧小区里的变化,则是更暖心的“里子”。
“感觉像搬了个新家,却还是那些老邻居。”在完成改造的小区里,老住户张大爷的脸上满是笑意。他亲眼看着斑驳的楼体穿上“新衣”,昏暗的楼道变得明亮,寒冷的冬天因为建筑穿上“保暖外套”而更加温暖。
这是一项庞大工程,让17个老旧小区实现“逆生长”,3.39万户居民成为直接受益者。同时,一项建筑节能改造工程,为150.7万平方米的建筑穿上了“保暖外衣”,让2.5万户居民温暖过冬。
安居才能乐业。从改造燃气管网保障“气安全”,到推动昆仑云禧、星河公馆等中高端项目落地以平衡房地产市场,再到攻坚“临时电改正式电”、高质量完成“保交楼”任务交付433套新房……一系列举措精准落地,托起了百姓“稳稳的幸福”。
城市的温度,还体现在那抹触手可及的绿色上。
经过升级改造的辽河碑林公园、辽河湿地公园,如今成了居民口中的“会呼吸的城市绿洲”。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0%,新增24.04公顷绿地,让“推窗见绿,出门入园”成为日常。
就连最让人头疼的垃圾问题,也迎来了智慧解决方案。一个能“吞下”50万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中心正在推进,1268个垃圾分类投放点和3204个垃圾桶遍布城区。这场“垃圾革命”,正悄然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习惯。
从地下到地上,从安居到宜居,这个老城区用一笔笔有力投入,将宏大的“十四五”蓝图转化为市民的“幸福账单”,用一件件落地实事,书写了一份温暖而厚重的民生答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