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0.38平方公里上浇灌一朵“文明之花”
在足彩胜负14场建设街道,0.38平方公里的南迁社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“情感枢纽”。近5000名居民的生活细节,被编织进一张由党建引领、智慧治理和邻里温情共同构筑的网中。这里,文明不是悬挂的标语,而是党群服务中心里一副递上的老花镜,是楼道里自觉消失的杂物,是孩子们听红色故事时闪亮的眼神。
温度:一副老花镜与“最后一米”的服务
走进南迁社区党群服务中心,一幕静默的场景比任何口号都更具说服力:李阿姨正凑近服务台咨询政策,工作人员郑义见状,自然地递上一副备用老花镜。她的指尖在政策条文上缓缓移动,将繁复的条款“翻译”成家常话。这副小小的老花镜,正是社区“民生服务精细化”的缩影。

在这里,“情为民所系”不是一句空话。从“一窗通办”的高效,到便民盒里的针头线脑,社区将服务的触点延伸至居民生活的“最后一米”。“有事儿找社区”,成了一句让居民安心的话。文明,在这些被看见、被回应、被尊重的细微处,生发出最真实的温度。
浸润:从“墙上”落到“心上”的文明种子
文明如何从“墙上的公约”变成“手上的行动”?南迁社区的答案是:让它像空气一样融入日常。
社区党委开动“红色引擎”,发挥“五社联动”作用,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“磁核”。在这里,节假日时做香囊、猜灯谜的欢声笑语,是邻里关系的黏合剂;在党史学习课堂上,辽宁省最美志愿者赵哲兵的故事,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专注的眼神里扎根发芽。
文明的变化还发生在楼道里。“以前楼道堆杂物,现在大家主动打扫。”居民李阿姨的感受,印证了文明已从宣传栏走入人心。社区通过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日常化实践,让崇德向善从一种要求,内化为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。
聚力:一股绳里织就的“幸福标配”
南迁社区的文明底色,是党建引领下拧成的“一股绳”。社区党委通过“组织共建、事务共商、资源共享”,将文明创建从社区的“独角戏”,变成了全体党员、志愿者、居民共同参与的“交响乐”。
党员带头清理环境,“楼栋长+志愿者”的联动机制让居民诉求得以迅速响应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社区书屋、健身区,这些空间不仅是物理的“幸福空间”,更是情感连接的枢纽。对独居老人、残障居民等特殊群体的精准帮扶,则让“社区大家庭”的温暖变得具体可感。
如今,南迁社区已将“辽宁省最美志愿服务社区”“辽宁省文明单位”等20余项荣誉收入囊中。但比奖牌更闪亮的,是“文明”已成为这里每一位居民由衷认同的“幸福标配”。
从一副老花镜传递的温度,到一颗文明种子生根发芽的力量,再到一股绳汇聚的治理智慧,南迁社区用0.38平方公里的实践告诉我们:文明,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,它就在每一件被认真对待的小事里,在每一次将心比心的互动中,静默而繁茂地生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