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媒生物系列科普④——蟑螂
蟑螂,学名蜚蠊,是通常我们说的病媒四害(蚊、蝇、鼠、蟑)之一。单只蟑螂的体表和肠道内可携带40多种致病菌,其中包括痢疾杆菌、沙门氏菌、脊髓灰质炎病毒、蛔虫卵等。蟑螂活动空间广,生命力顽强,当它们穿梭于厨房灶台、食品包装之间,爬行过的每一处都可能成为疾病传播的温床,它们的排泄物、蜕落的表皮还会释放强效过敏原,是诱发过敏性鼻炎、哮喘等呼吸道疾病的重要诱因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如何科学防制这个“不速之客”,守护家人健康。
一、辽宁省常见蟑螂
1.德国小蠊(Blattella germanica)
外形特征:小型种,多数体长在10~14mm,体呈浅棕黄色,前胸背板褐色,略呈梯形,其卵鞘一直拖在雌虫的尾端,直至孵出幼虫才脱落。
生态习性:繁殖力极强,食性广且杂,喜食发酵过的食品,多栖息在阴暗、潮湿、较温暖并接近食物和水源的地方。昼伏夜出,约晚8时开始活动,21时形成高峰,下半夜2时又出现小高峰,至次日凌晨5时止。雄虫平均寿命为87天,雌虫平均为118天,生活周期短,约3个月就可以完成一代。
2.美洲大蠊(Periplaneta americana)
外形特征:大型种,多数体长在27~32mm,体呈赤褐色,背板淡黄色,中部有一赤褐色至黑色近似蝴蝶状的大斑。
生态习性:善爬行,飞行能力差,喜食腐败有机物,主要生存于下水道、暖气沟、厕所、浴室等阴暗潮湿的环境。约晚9时开始活动,高峰出现在24时左右,至次日凌晨5时止。当气温降至10℃以下时,美洲大蠊会进入越冬状态,其成虫寿命约1~2年,雌虫成长1~2周便产卵,完成1代约需两年半。
3.日本大蠊(Periplaneta japonica)
外形特征:中型种,多数体长在20~25mm,呈赤褐至黑褐色,稍具光泽,前胸背板呈黑褐至黑色,雄虫翅长而发达,超过腹端,雌虫翅短,不到腹部之半。
生态习性:主要分布在室内及房屋的周围,有时也可以在公园中捕获,它们通常栖息于树皮、树叶或其他缝隙中。约晚上7时开始活动,活动高峰出现在22时和凌晨2时,至次日凌晨5时停止活动。其具有较强的耐饥饿能力,在无水无食的条件下,仍可维持约12~15天的存活。雄虫的寿命平均为5.9天,雌虫为8.2天,多以若虫的形式越冬,雌虫在羽化后5~9天即可交配,交配后3~6天产出首个卵荚,整个生活史周期约需1年完成。
蟑螂防制
1.环境治理
·做好环境卫生清洁:保持室内外整洁,生活垃圾日产日清,避免残留汤汁、残羹剩菜,及时清理纸壳、纸箱等杂物,重点打扫卫生死角,确保地面、墙壁和食品加工器具干净无污垢。
·保持场所干净通风:厨房、食品仓库应通风干燥,定期检查阴沟、阴井等潮湿区域,可在入口处安装纱网,以防蟑螂入内孳生。
·封堵缝隙孔洞:将管线、地面、墙壁及门窗的缝隙孔洞封堵严实,消除蟑螂藏匿空间。
·严查外来物品:对外来包裹、行李等物品仔细检查,防止携带蟑螂或卵荚进入室内。
2.物理防制
·高温灭杀:用沸水或高温蒸汽烫杀隐蔽在缝隙、角落的蟑螂及卵荚。
·物理诱捕:在蟑螂活动区域布放粘蟑纸或硅藻土进行诱捕。
3.化学防制
·滞留喷洒:在蟑螂活动场所(墙角、缝隙、橱柜等隐蔽区域)采用滞留喷洒杀虫剂,操作时注意佩戴手套、口罩等个人防护装备。
·毒饵投放:日常可在蟑螂可能出没的区域投放灭蟑毒饵,通过取食行为实现长效防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