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染病预防科普:基孔肯雅热科普知识 系列之一
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,主要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,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、皮疹、关节和肌肉疼痛,多数患者1周内会好转,但30%~40%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,具有较大健康危害。
一、基孔肯雅病毒如何传播?
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过携带病毒伊蚊叮咬传播,最常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蚊伊蚊。当蚊虫叮咬了感染者2~3天后,再叮咬人时,可被叮咬者感染。
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,病毒还可通过输血或意外接触感染者血液而传播。极少数情况下,孕妇感染后,病毒可在宫内,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感染。若母亲临近分娩处于病毒血症期,也可发生分娩时传播,导致新生儿感染。
患者在发病后第1周内,通过蚊虫叮咬或血液传播的风险高,但不会通过日常接触引发人间传播,也不会通过咳嗽、打喷嚏传播。
二、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地区在哪里?
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非洲、美洲、亚洲、欧洲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发生,已在119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本土传播。近期,我国广东省出现输入性病例引起的基孔肯雅热疫情,已报告超千例确诊患者。
三、基孔肯雅热的临床症状有哪些?
感染者会在带毒蚊虫叮咬后1—12天(大多数患者为3—7天)后开始出现症状,常见为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,关节疼痛以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为主,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关节。还包括头痛、肌肉痛、关节肿胀、皮疹、恶心、疲劳等其他症状。多数患者一周内会好转,部分病例关节疼痛的症状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。
四、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?
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最佳方法是避免蚊虫叮咬。具体措施包括使用驱蚊剂、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、使用0.5%氯菊酯处理外衣物、选择装有纱窗纱门的住所、使用蚊帐等。